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党支部:聚焦特色党建品牌,引领学术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6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党支部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于2019年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顺利通过验收。支部秉承“党建引领学术发展”理念,形成了“抓手有领引力,建设有继承力,服务有创新力”的工作机制,以“天下·行知”党建品牌为抓手,认真履行职责,围绕党建、科研两大主线扎实推进支部建设。

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同心绘就党建育人“新画卷”

支部聚焦内部建设,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思想引领,丰富活动形式,依托“关爱基金”等,致力于制度建设,加强学习和教育管理,打造党建品牌,凝聚师生力量,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发展纲要,将党建重点工作与学校发展建设中心工作相融合、党建目标与党员使命责任相融合,实现“双融合”总体布局。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理清建设思路,做好总体规划。厘清学生党员的主责主业,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品牌创建的具体任务、远景目标、科学原理、深刻内涵和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集体决策、共同负责、分工合作、制度支撑、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

配图1

聚焦思想引领,创新学习形式。理论学习始终是支部的重中之重。根据支部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党课”教育新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搭建了“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谈心得+教师党员专业指导+特邀党员专题分享”的理论学习新框架。通过支部大会、主题教育党课、组织观看纪录片、座谈会、时间学习、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高支部成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结合专业特点,通过举办学术沙龙、朋辈分享会等,推进党建与学术充分融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不定期交流。

配图2

丰富活动形式,加强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支部所在区域红色文化育人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做好党员的培养及发展的基本工作之外,支部还进行“本土化”  落地培育和“接地气”的实践探索,通过志愿服务等,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另外,以组织生活为堡垒,切实搭建平台、开拓创新、群策群力,通过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互通、互助及互促机制引领进步、强化意识、助人成长;支部拓宽党员服务社会的渠道,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社区,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在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通过实践历练升华理论教育。

依托“关爱基金”,增强支部凝聚力。为加强支部成员情感交流,增强支部凝聚力,支部充分利用历次获奖奖金,设立“关爱基金”。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支部开展“关爱女同志感恩男同胞”系列活动。在开展“关爱妇女”活动中,支部对支部内女同志给予“送温暖”活动,赠与生活用品并表达慰问。通过设立“关爱基金”,举办相关关爱活动,为支部成员之间谈心谈话提供平台。

拓展党建工作路径,携手打造党建发展“共同体”

发挥“侨”字特色,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应国家战略需求,支部将“融入大湾区建设”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鼓励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学院相关课题的资料整理和调研工作,将学科背景融入地域发展研究。支部成员带领“侨文化”授课团队多次走进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课堂,为小学生们授课。积极参与“暨侨”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讲述故事、传授基本知识等,发挥“侨文化”的纽带作用,让同学们感受爱国赤子心及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配图4

积极开展支部共建,分享支部建设经验。博士生党支部积极推进与各党支部和团支部的交流合作,开展一系列支部建设经验分享活动,以党建促共建,充分发挥了博士生党支部在师生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博士生党支部组织师生拍摄的师德师风微视频在学校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支部注重宣传阵地建设,带头策划“师说心语”“国关青年说”等栏目,与学院携手打造基层党建“金牌团队”;支部成员杨亚红、张宝丽在暨南大学学习强国号发表多篇文章,充分利用宣传平台作用,扩大学习影响力。支部先后荣获学院“卓越团队”荣誉称号、学校“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等,充分体现了支部建设成效。

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展现博士群体党建“新面貌”

支部进一步发挥“党建+学术”优势,通过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流样板支部建设经验、注重专业引航等,进一步发挥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支部创办“天下·行知”研究生学术论坛;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升级为“区域和平与发展”全国博士生论坛。2021年7月,第一届“区域和平与发展”博士生论坛吸引国内11所高校18名博士参与;2022年7月,论坛吸引国内17所高校21名博士生参与。“天下·行知”论坛已经由地方区域逐渐扩大到全国,不仅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还吸引了海内外高校优秀博士生参加。2023年在学院党委与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支持下,成功举办第三届“区域和平与发展”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良好效果。论坛的全国影响力逐步扩大,支部也成功将该论坛打造为支部成员与学界师生交流学术思想与党建工作的专业平台,使得“天下·行知”的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样板党支部”不仅做出了成果,更做出了特色。

配图6

支部始终将扩大样板支部建设的影响力作为建设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此进一步提高整体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依托支部书记工作会议,在学院内做支部建设经验分享;此外,支部还组织成员前往私立联华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头雁工作坊”进行全国样板支部的经验分享。未来,支部将持续总结经验,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注重专业引航,发挥品牌特色。充分依托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的学科优势建设“党建科研融合型”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学术发展,以党建强科研,以科研促党建,立足学院特色和支部工作实际情况,打造“天下•行知”品牌活动,大大提高了党建活动的专业性和参与度,且在党建和学术研究方面成果突出:2022年支部成员获批暨南大学博士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一项;支部成员荣获智慧创新·2023年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创新奖;支部成员论文在“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珠海论坛”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论坛征文比赛获一等奖;支部成员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八桂侨刊》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5篇。支部鼓励大家充分将学术专长运用到党建研究中,发挥博士生群体在学术上的示范带动作用。

序号姓名成果备注
1黄思婷课题: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政治参与研究(课题编号:2022CXB025)2022年暨南大学博士拔尖创新人才项目
2黄思婷获奖: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创新奖智慧创新·2023年暨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
3侯东栋获奖:“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基地2023年年会暨“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论坛征文比赛
4蔡伟裕获奖:“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珠海论坛”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博士研究生珠海论坛
5李朋飞论文:文化民族主义话语与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祖国认同的构建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6肖奔论文:唤起华侨的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时期国民的塑造期刊:《民族研究》
7王静欣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华侨华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期刊:《青海民族研究》
8黄思婷论文: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向公民社会转化的实践——以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为例的分析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9黄思婷论文:马来西亚民主转型背景下的华人社会运动研究期刊:《八桂侨刊》


落实大统战工作要求。依托学院党委工作安排,博士生党支部落实各项统战工作要求,积极参加与广州市委统战部、黄埔区委统战部、广东华侨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等的交流合作,切实发挥支部优势与特色,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党建+学术”优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配图8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未来的征途上,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党支部将继续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中作出新贡献。

责编: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