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创建党建新模式,培育湾区新青年

发布时间:2024-03-14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创新打造“一三五”党建模式和“我行我动”全媒体实践育人项目等思政模式,推动党建、思政、学科深度融合发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三五”党建模式构建起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党委带领师生党员获全国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广东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等荣誉。

党建引领汇聚磅礴力量。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果。学院教师深耕教学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新增获批国家级项目26项(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1项),《视觉修辞学》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获“互联网+”国家级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国家级金奖、“挑战杯”国家级一等奖等奖项500余项。

创建“一三五”党建新模式,促“党建+学科”融合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点,在充分酝酿和实践总结基础上,于2012年创建了“一三五”党建模式——“一元主导、三位一体、五维互动”党建模式。

“一元主导”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位一体”指将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三者有机融合,建设三者良性对话的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维互动”指政治理论学习、党建品牌活动、师德学风建设、专业素养提升、主题社会实践,彼此激发产生合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三五”党建模式示意图)

“一三五”党建模式于2021年获广东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网“高校党建‘一融双高’典型案例”,获得学习强国、羊城晚报数字平台、南方+APP等多家媒体和平台的关注和转发。

党建思政融入社会实践,开“大思政”育人新局

社会实践是生动有效的教育形式。学院党委扣紧“思政+专业”主线,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有机融入六大系列全媒体社会实践子品牌,分别通过不同的融媒体手段,讲好革命文化故事、百年大党故事、乡村振兴故事、抗疫英雄故事、传统文化故事、面向世界的中国故事,推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机对话。其中,“‘我行我动’——社会大场景中‘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重构与探索”入选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

(师生团队赴南美深度采访当地华人华侨)

一是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与传播实践,讲好革命文化故事。在延安、井冈山、红旗渠、瑞金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坚持开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党建品牌项目。自2015年至今,吸引800多名师生参加。2017年入选暨南大学党建品牌项目,2020年获评广东省灯塔工程大学生思想引领精品项目。学生实践调研成果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百篇优秀调研报告、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实践)

二是创办“声海有声读物工作室”,开展新媒体音频创新实践,讲好百年大党故事。声海工作室秉承“将中国主旋律传播到五洲四海”的宗旨,制作音频8600个,海内外收听量破  12.4 亿,以音频产品面向全球传播中国的“强国之声”“时代之音”“文化强音”。 “声海”获第六届中国国际 “ 互联网 +”  红旅赛道公益组国赛、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等三项国家级大赛金奖。

(声海工作室服务队系列公益音频)

三是成立“广东省县级融媒体实践调研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先后组织496名师生前往52个县市,协助当地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在21个县市建立“融媒体研究与实践基地”。志愿服务成果获多家媒体报道。志愿服务项目获2020年团中央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大赛国赛金奖、广东省学雷锋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1年暨南大学党建项目研究重点课题。

(学生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社会实践)

四是依托后浪互动故事实验室,开发七款抗“疫”游戏,创新健康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成立“后浪互动故事实验室”,运用青年人喜欢的互动游戏形式,围绕党与国家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开展功能游戏的创作,助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第六届互联网+大赛广东分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五是依托全景故事会工作室,服务广东多家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工程,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全景故事会”项目主要对接广东省博物馆的数字化设计、管理和传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创意内容的数字实践,利用VR、AR、H5、3D建模、互动视频等先进媒介技术,打造互动数字文博产品。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铜奖、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银奖、铜奖。

(全景故事会服务队系列中华传统公益作品)

六是依托“传播中国”和“真探”团队,在对外传播方面下功夫,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润疆”“讲好新疆故事”的号召,组织师生奔赴甘孜藏区、新疆共  23个县市开展实地调研,见证和记录新疆的发展建设成就,助力讲好新疆故事。作品获央媒报道,拍摄的视频短片《和田少年足球梦》发布后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转载和报道,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平台上转发。为探索国际传播新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学院重点打造  “真探工作室(Truth Seeker  Studio)”,致力于打造中英文全媒体国际传播产品。工作室获广东省新闻奖二等奖,并获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省团省委、南方网等媒体独家报道,境内外曝光量破七千万。

党建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贯“三全育人”要求

学院党委坚持“一元主导”不动摇,在人才培养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党委组织12名以党员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师团队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组,在校内外开展大量宣传宣讲工作。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为新闻传播学本硕博各专业必修课,开发的慕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应用于全国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2021年9月成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召开新文科建设教学研讨会,有力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抓学习强引领,坚定教师队伍理想信念。学院党委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实施《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以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统领构建覆盖全院师生党员的理论学习体系。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专题学习研讨)

二是引培并举,强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手抓引进人才,一手抓中青年教师培养,并完善了专任教师“走出去”与著名学者、传媒业界人士“请进来”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起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富有学术活力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高层次人才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稳定性强,核心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年轻化,发展潜力广阔。学院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四奖章各1人次;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6人。

(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

责编:李伟苗